![]() | 九連燈又稱“跑燈”、“耍燈”、“花果燈”。流傳在晉城、高平、沁水、陵川等縣。高平縣鳳和村的九連燈是根據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話故事編制而來。初時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執(zhí)桃花、石榴花、桂花、臘梅等16盒鮮花、瓜果彩燈,分別代表八仙。后來,將人數增至24人,在花果燈中,加入了一種手提的圓形紅色紗燈,使花燈經燈相互映襯,很為舞蹈增色。九連燈在街頭表演時,由“飛燈”(即由長竹竿高挑一……[詳細] |
![]() | 青龍圪欄棒是沁水民間舞蹈的一種形式,大約產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國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青龍村交通閉塞,古代是兵匪必爭之地,這一特殊地理環(huán)境是青龍圪欄棒這一民間文化遺產產生的主要歷史原因。青龍圪欄棒表演的基本內容,大多為戲曲武打故事、戰(zhàn)爭場面。其表演的基本內容大體為《戰(zhàn)幽州》、《瓦崗寨》、《三打祝家莊》、《薛仁貴征西》等戲曲故事。青龍圪欄棒表演主要道具是“圪欄棒”和“圪欄絮”,同時……[詳細] |
![]() | 高平秧歌淵源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鄉(xiāng),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jié)、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fā)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演唱內容多屬詼諧風趣的民間生活故事,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很受群眾喜愛。清同治六年官府雖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動……[詳細] |
![]() | 平腔秧歌實為“混場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巔的陵川縣,發(fā)源城西北35里的東溝村,所以也叫“東溝秧歌”。據1963年版《陵川縣志》記載: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在很早以前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人們且歌且舞、自唱自樂,于街頭巷尾、家戶院落的一種文藝形式,故又俗稱“地不輪”,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東溝本村演唱,因這里藏煤豐富,開有小煤窯,常有不少外地人來做工,他們于空閑時間,也愛學幾段,久而……[詳細] |
![]() | 高平鼓書開初以說為主,近似“評話”,演唱時無弦樂伴奏,只有一鼓、一板、一木。解放后,高平鼓書有所改革,加入器樂伴奏,改為以唱為主。但演唱時仍以鼓、板擊節(jié)為主,僅在唱名尾音處加間奏,小段后加過門。曲調富有地方特色,唱詞無固定格式,有時一句“貫口”可長達百余字。唱本多系歷史傳統(tǒng)故事,如《三俠五義》、《濟公案》、《岳飛傳》、《瓦崗寨》等,亦配宣傳中心編演現代題材的段子,其中《讓座》先后在省、市獲獎!陡[詳細] |
![]() | 陵川鋼板書:因說書者手持鋼板演唱而得名。由當地“干板書”吸收河南“四股弦”音樂素材演變而成。流行于陵川全境,盛行時曾流傳澤州、高平、長治、壺關以及河南輝縣與陵川相鄰的部分地區(qū)。以演唱中長篇書目見長,也是演唱傳統(tǒng)曲(書)目數量較多的曲種。坐場演唱,以唱為主,說唱相間。形成年代無文字記載。相傳,早在清末演唱活動就已滲透到百姓們的婚喪等風俗習慣中。一人多角,出進人物。清末民初,出現了藝人相約二三人合作演……[詳細] |
![]() | 沁水鼓兒詞是傳統(tǒng)曲藝藝術表演的一種形式,它大約產生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清代,盛行于民國初年到20世紀50年代,2000年沁水鼓兒詞的全部內容納入《中國曲藝志山西卷》一書。沁水鼓兒詞屬曲藝類,以說唱藝術為主,它的說唱板式分為四種,即“流水板”、“一橫板”、“二橫板”、“三橫板”。最早是一人自打自唱,伴奏樂器只用小鼓和挎板。清末至民國年間沁水鼓兒詞的伴奏樂器開始增加弦樂、打擊樂,創(chuàng)造了一人多用的新的表演……[詳細] |
![]() | 高平民間剪紙,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內容豐富,高平民間藝人用它把衣食住行、風俗節(jié)日裝飾得多姿多彩。剪紙在高平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主力軍是不脫離生產的勞動婦女,她們結合民間的習俗節(jié)令,靠著切身的生活感受,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長輩和親鄰那里傳承領會,加上自己從心底涌出的創(chuàng)造美的本能,制作出令人陶醉的鄉(xiāng)土氣息濃郁的剪紙。剪紙在民間的流行,伴隨著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jié)日和日常生活,可以說日常生活是促進……[詳細] |
![]() | 陽城縣是山西省東南部的一個偏僻山區(qū),而本縣南部山區(qū)則是生產犁鏡的廠家,分布于橫河、李圪塔、桑林、東冶、三窯、西交等地,離縣城所在地百里之外的東冶鎮(zhèn)則是出產鐵礦的地方,其礦石質軟純潔,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區(qū)堅硬木料為料燒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鑄件的必要原料,為鑄犁鏡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長期的生活斗爭中,不斷創(chuàng)造出許多工藝產品,構成了傳統(tǒng)工藝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陽城犁鏡鑄……[詳細] |
![]() | 陽城傳統(tǒng)面塑分布很廣,根據制作方法不同,有生面塑、炸面塑、蒸面塑和焙面塑。焙面塑即焙面娃娃,可以說是陽城傳統(tǒng)面塑中的佼佼者。焙面娃娃主要分布在陽城縣城關一帶,又稱“城關焙面娃娃”,極具地域特色。據考證,焙面娃娃制作至少從明初就開始了,每年七月十五,娘家要給閨女“送十五”,焙面娃娃就是“送十五”所必帶的禮品!八褪濉蹦翘,親戚鄰居多去觀賞,評頭論足,因此,對于娘家人來說,焙面娃娃的制作就非同尋常![詳細] |
![]() | 面塑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現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西高平面塑造型精美、形象獨特,品種繁多,在吃用方面別具特色,主要出現在民俗禮儀活動中,有著濃郁的民間色彩。高平面塑歷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可靠的文獻記錄和實物資料。但顯然,高平豐富的民俗生活為面塑藝術的流傳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復始的大量運用更使之興盛不衰。民間藝人利用隱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創(chuàng)作出多層次、內涵十分豐富的面塑作品,而……[詳細] |
![]() | 繼《陽城生鐵冶鑄技藝》(陽城犁鏡)成功申報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近日,《陽城道情》、《陽城焙面娃娃》又列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蛾柍敲藜垺、《南安陽砂鍋》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詳細] |
![]() | 柳氏民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沁水縣西文興村。這是一處保存完整的河東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目前該古村落依舊保留著柳氏明、清時期,具有封建宗法制度特征的種類齊全的古建筑群,它典型地反映了柳氏民居的歷史文化真締,更為重要的是,此地還沉淀了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民俗文化傳統(tǒng),該古村落迄今仍居住著56戶人家,220余口一脈同宗的柳氏后人,別無外姓。據現存金石碑記和《河東柳氏族譜》考證:該古村落的柳氏……[詳細] |
![]() | 澤州縣下村鎮(zhèn)大南莊村傳統(tǒng)故事牛拉樁被列為晉城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再現原生態(tài)藝術,由過去的“鐵!崩瓨痘謴蜑榕@瓨丁#ㄅ@瓨豆适率前寻缪b故事的樁放在特別的牛拉車上),為了樁的穩(wěn)固,用沙袋壓座,鐵索緊固,靠兩頭牛拉動運行。主立樁高達6.6米,由主樁派生出十五支左右子樁,每個子樁安排一個人物。牛拉樁分為前中后三大乘,分別扮裝戲曲《天門陣》《三陽陣》《黃河陣》。1986年至2006年,牛拉樁一度改為……[詳細] |
![]() | 傳說區(qū)域主要分布于沁水縣城西歷山一帶。主要鄉(xiāng)鎮(zhèn)有中村鎮(zhèn)、土沃鄉(xiāng)、張村鄉(xiāng)及龍港鎮(zhèn)等。該地區(qū)山清水秀、植被良好,適宜古人類生活。這里建有很多舜王廟,人們崇拜舜帝,贊美他、歌頌他,在這里不僅留下了許多舜的傳說故事。而且,人們建廟祭祀,以求他的保佑,期盼風調雨順。傳說充分反映了堯舜時代人類征服自然的斗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古時代人類社會的生活狀況。在人類社會遠古時代,在尚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人類文明靠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