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廊坊市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因是益津關口故稱霸州。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huán)京津、環(huán)渤海城市群。北燕家務村東距106國道,在宋元時期,村中有千佛寺,寺院宏闊僧眾數(shù)百,香火鼎盛,遇有佛事活動,寺內(nèi)笙管齊奏,樂僧濟濟。明朝末年千佛寺一名老僧幫助村里成立了音樂會,通過口遞親傳,使古剎音樂未因歷史變遷而遺失,一直延續(xù)至今。早期的音樂會出會時,前有九面彩旗開路,后有樂師五十余人。音樂會演奏的樂曲……[詳細] |
![]() | 張百灣十番樂是融合了杠房音樂、宮廷音樂、古曲、戲曲曲牌、時令小調(diào)與民歌、寺廟音樂等豐富內(nèi)容而成。其中有杠房音樂的凄涼、惆悵,又有宮廷音樂的優(yōu)雅、莊嚴,又有古曲的柔和、委婉,又有寺廟樂的超凡脫俗。十番樂的音樂元素具有多元性特征,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形式上又分座樂和行樂,座樂(座棚演奏)主要用于做法事、喪事;行樂主要用于花會活動。十番樂演奏主要有《千秋歲》、《晴天歌》、《祭腔》、《夜深沉》、《蘇武牧羊……[詳細] |
![]() | 文安縣地處環(huán)京津環(huán)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環(huán)抱,京九鐵路穿越縣境,國家及省級三條公路干線縱貫全縣。琉璃莊村位于文安縣城東北,屬文安縣大柳河鎮(zhèn)。琉璃莊歷史悠久,質樸的民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而文明的琉璃莊村民,古音樂就誕生在這片熱土之上。據(jù)考證,琉璃莊古音樂會,形成于清初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傳承至今為第十三代。音樂會傳承方式較為嚴格,樂手技藝精湛,特有的音樂曲目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主要曲目有……[詳細] |
![]() | 新樂市堽頭羲皇圣鼓產(chǎn)生于上古時代,源遠流長,是一種優(yōu)秀的民間打擊樂表演藝術。它流傳于石家莊新樂及周邊縣市,是人們慶典、慶賀、祭祀、娛樂等缺少不了的藝術奇葩。據(jù)《封神榜》記載,在武王伐紂時,姜太公利用鼓、戰(zhàn)旗,擺出八卦等陣式,迷惑敵人,戰(zhàn)勝了商軍,周軍大勝。為慶祝勝利,也是出于對羲皇大帝的崇拜和感恩,姜太公將鼓取名為“羲鼓”。由于新樂市是伏羲生長發(fā)展壯大的地方“羲皇圣里”,所以,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傳承,……[詳細] |
![]() | 躍進吹歌會源于遷民莊北樂會。咸豐年間,南宮縣吹歌藝人王洛云云游到安肅(今徐水)一帶傳藝,并根據(jù)群眾的需求,對遷民莊北樂會進行改革,將樂器中的小管改成大管,去掉昆笛,使發(fā)音由尖細變雄渾,節(jié)奏由舒緩變奔放,至此,遷民莊音樂會由北樂轉變成南樂。1958年5月,遷民莊音樂會應文化部邀請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在京各大文藝團體聯(lián)歡會,錢俊瑞部長建議將遷民莊音樂會定名為“躍進吹歌會”,由此得名吹歌會。躍進吹歌演奏樂……[詳細] |
![]() | 西子牙河北村位于廊坊市大城縣北部偏東,北與文安接壤,東與天津靜海相鄰。據(jù)縣志記載,該村呂氏為周朝齊國姜太公后裔,戰(zhàn)國初,因“田氏代齊”子孫四處逃亡,其少分支遷此安居。西子牙河北高蹺興辦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該會屬文高蹺,表演隊伍現(xiàn)有二十四人組成,演員的腳、腿綁在一米高的木制腿上俗稱架子。此會重抒情表演,節(jié)奏較慢,演表結合。出會時先拜廟,大鑼開道二人舉兩面旌旗,二十四名角色(一角……[詳細] |
![]() | 內(nèi)邱縣慶源排鼓是流行于內(nèi)邱縣官莊鎮(zhèn)慶源村一代的一種民間音樂活動,以慶源村最為典型。相傳在北宋時期,遼國曾掠此地,楊門女將穆桂英率軍收復,傳說中的破洪州即指此役,攻城時周圍村民擂鼓助威,朝廷為慶祝和紀念勝利,令周圍村莊擂鼓三天并將城西之村改名為“慶源”,自此慶源排鼓始得流傳。慶源排鼓歷經(jīng)戰(zhàn)亂和文革的風風雨雨,直到改革開放后,慶源排鼓又重煥生機,成為當?shù)厝罕姂c祝豐收、自娛自樂、重大慶典的一種民間活動。……[詳細] |
![]() | 打花膀是曾在武強縣及周邊市縣廣為流傳的一種群眾自娛自樂的古老民間舞蹈,打花膀均為男性表演,表演時赤臂赤腳,只穿短褲。這一藝術形式來源于打短工拔麥子的青年農(nóng)民,他們白天拔麥子,夜晚就集體露宿在麥場上,貧乏的文化生活使他們對打蚊蠅時拍在身上的聲音發(fā)生了興趣,于是你拍我也拍,拍蚊蠅變成了拍花點兒。后又站起來,舞蹈起來,不僅比誰拍的點兒多好聽,還比誰跳的優(yōu)美,慢慢形成了頗受打短工的青年農(nóng)民歡迎的舞蹈,并很……[詳細] |
![]() | 廊坊市大城縣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素有古郡之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是頗具名氣的城邑。太平顫又俗稱甩會,這是二姑院村獨傳數(shù)代的民間花會,從1746年前后在村中開始表演,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太平顫是一種集舞蹈、戲劇、雜技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項目。在表演中,此會充分利用了物理學的杠桿原理,把杠夫用力向下猛壓杉桿末端,在杉桿頂端的扮演縣令者則猛高起,觀眾則高呼“老爺高升啦”,“衙役”們也隨聲附和“升啦”![詳細] |
![]() | 大義店村位于高碑店市東南約四十公里,屬張六莊鄉(xiāng)管轄,冰雹會至今已606年。冰雹會于建村不久即創(chuàng)辦,十幡會是為冰雹會服務的一個團隊。據(jù)傳說“十幡會”起源于明朝宮廷音樂,經(jīng)過寺廟傳播到本村,大義店村原有七座廟宇:即三官廟、天齊廟、藥王廟、將軍廟、五道廟、菩薩廟、城隍廟,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在原廟址祭拜、燒香并由十幡會與冰雹會同行助興。據(jù)說十幡會音樂與七座廟宇有關,創(chuàng)會原意為驅雹袪災,祈求風調(diào)雨順……[詳細] |
![]() | 棉花鬼兒為灤平縣五道營鄉(xiāng)民間花會中的其中一檔,已有二百多年。棉花鬼因其裝扮特殊,表演時動作詼諧、幽默,起到活躍氣氛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花會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五道營花會獨樹一幟。表演時多在晚上,由所有觀眾圍成一個大圈,共分五場。一是轉場,二人蹦跳著入場,邊沿場轉圈邊做各種嬉戲的動作;二是二人開始相互嬉斗、翻滾,有空翻的動作;三是作尋找對方狀,動作夸張,其中藝人拿出一段繩子套在脖子上玩耍,做各種詼諧……[詳細] |
![]() | 石家莊休門吹歌主要流行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市區(qū)休門及鹿泉、正定、無極、藁城、欒城、井陘等縣(市)。石家莊休門吹歌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石家莊休門等地就有著吹歌形式的存在,當時的吹歌被稱為吹鼓樂、吹響班、同樂會、坐棚等。石家莊休門吹歌以民間的吹打樂為主,常在婚喪嫁娶和逢年過節(jié)時演奏,或為民間歌舞跑驢、舞蹈拉花等作伴奏,或在農(nóng)閑時演奏自娛。它以管子、嗩吶為領奏,配以笙、笛、龍頭翁子、大……[詳細] |
![]() | 同口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城西南,白洋淀南端,潴龍河、孝義河、唐河入淀交匯處,為高陽縣、安新縣、任丘市三縣市中心位置,西北距保定市70華里,四通八達交通方便。同口音樂會始于明朝,歷經(jīng)清朝延續(xù)至今,其樂譜、樂曲為明代一道士所傳屬北樂。樂隊由笙、管、笛、云鑼、鼓、镲、鐃、鈑、鐺子等樂器組成,樂曲保留了明清時代并融納了更古的曲目,具有深遠的歷史原素。該音樂會形成以來,一直在當?shù)卮鄠,沿襲不衰,主要……[詳細] |
![]() | 建昌營鎮(zhèn)位于唐山市遷安市北18公里處,建昌營西街,原大西門里路南,有一條小胡同——仁義胡同。此胡同寬1.1米,長50米,兩人相對走來可擦肩而過。建昌營西大街與其南邊的雞市街本不相通,有了這個仁義胡同兩街才溝通了,從而方便了這一帶的居民!叭柿x胡同”顧名思義是由“仁義”而來,其來歷是,明朝時期建昌營西街有兩大戶人家,是隔壁鄰居。東家人姓任,西家人姓梁。梁家欲蓋東廂房,想占隔墻為基。任姓聞知,言說此墻……[詳細] |
![]() | 民國時期,博野縣程委鎮(zhèn)南辛莊民間藝人王老仙在本村花會演唱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了一種表演形式,名為“花鼓落子”。最初由獨人表演,表演時腰挎花鼓,左手拿鏜鑼,右手拿雙錘,邊敲邊舞邊唱,舞姿優(yōu)美,詼諧得趣。伴奏樂器有笙、板胡、二胡、笛子、三弦、木魚、電子琴等,曲調(diào)高亢,婉轉動聽,節(jié)奏感強,深受群眾歡迎,在博野、安國一帶很有影響。。服裝色彩艷麗,男演員為白色粉邊服裝,腰扎黑色綢帶,頭包白絲綢方巾,(原為白色羊肚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