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梅花調俗稱“鼓碰弦”,是流傳在趙縣一帶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在農村一般是農閑時盛行或集市、廟會、打地攤說棚書,有的也到城市唱茶館,大都是單口,只用一鼓、一個月牙板,樂隊僅用三弦伴奏,唱詞通俗易懂,唱腔音域較寬(在四個八度以上),又因多是男聲,聽起來渾厚、樸實、婉轉動聽,有較豐富的表現(xiàn)力,既能說唱小段,又能說唱大書,是當時比較盛行的曲藝形式!懊坊ㄕ{”歷史悠久,是地域地方性很強的民間文藝,從元代興起,……[詳細] |
![]() | 西河大鼓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流傳在中國北方的著名曲藝品種。大城縣正處于該曲種的源頭地帶,這里地處子牙河流域,因子牙河原名鹽河、沿河、西河,依地域定名為西河大鼓。早在清道光年間就有鼓書清門五奎之一曹占奎(大城縣賈村人),學藝后下傳于楊魁文,又下傳“永”字輩。至清咸豐年間,經過幾代西河大鼓藝人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了新唱腔,使曲調更加圓潤悅耳。其后“永”字輩弟子趙永魁、王永順、吳永榮等收徒傳……[詳細] |
![]() | 成安縣姜營村位于成安縣城東南方向,屬漳河店鎮(zhèn)所轄。該村“邯鄲青年墜子劇團”是一個很有影響,曲藝團體。該團最早奠基藝人為田文青(藝名田園周)。15歲時在魏縣馬村跟一個叫“老有的”藝人學藝,后來,自己組班在成安、魏縣、大名、肥鄉(xiāng)、臨漳等地演出。成安墜子劇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藝術特點和清晰的傳承關系,是成安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墜子劇主要由演員、樂隊、舞臺組成。主要演出劇種為河南墜子和洛陽曲子,說唱兼有……[詳細] |
![]() | 吹糖藝術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相傳劉伯溫為吹糖藝術祖師爺。藁城西辛莊吹糖藝術是藁城市民間文化的代表性項目,民間俗稱吹糖人,最早是從寧晉縣傳過來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吹糖藝術主要用料是麥芽糖(糖稀),火爐、鋸末為其輔助工具。鋸末作為燃料用火爐加熱糖稀,糖稀經過加熱,溫度達到100度以上時才可以吹制糖人。吹糖藝術主要功夫在“吹”上,一塊糖坯在手,藝人邊吹邊捏創(chuàng)作成各種作品。吹糖藝……[詳細] |
![]() | 南趙臺村位于欒城縣竇嫗鎮(zhèn),村中民風淳樸、和諧,村民安居樂業(yè)。楊生辰便是該村土生土長的一位民間手工藝人。其家族木匠技藝世代相傳,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tǒng)的、獨具特色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技藝。楊生辰是“楊氏”木匠技藝的-傳人,經過幾十年的繼承和發(fā)展,其技藝日趨成熟,成為方圓百里家喻戶曉的木工高手,人送雅號“傻子木匠”。欒城楊氏家具制作技藝是以仿明清樣式的家具為主,以“三大名作”為基礎,取其精華……[詳細] |
![]() | 文安縣地處環(huán)京津環(huán)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環(huán)抱其間,北距北京120公里,東鄰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京九鐵路穿越縣境,國家及省級3條公路干線縱貫全境,鄉(xiāng)鄉(xiāng)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文安自西漢建置以來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質樸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而純樸的文安人,辛莊管區(qū)傳統(tǒng)燒陶技藝就誕生在這片古老的熱土上。據考證,文安縣辛莊管區(qū)張家務村制陶業(yè)源于山東省東阿縣牛屯村田姓家族所傳,大約有三百……[詳細] |
![]() | 侯店村位于衡水市區(qū)南3公里處,是桃城區(qū)轄區(qū)內的一個520戶,2000多口人家的村莊。據史料記載該村制筆歷史可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經幾百年的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侯店毛筆的制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流程和制作方法,主要表現(xiàn)在對“狼毫”毛筆的研制上!袄呛痢泵P的特點是鋒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量大而不滴,行筆暢而不滯,可書可畫,得心應手,經久耐用,從此使中國的制筆業(yè)出現(xiàn)了“南羊北狼的說法”。侯店毛筆行銷長江以……[詳細] |
![]() | 扎紙是中國歷史上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之一,據史料證實,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我國就有了扎紙藝術,而且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歷史上對于扎紙的稱謂不盡相同,在民俗中供俸扎紙,原始社會以來墓葬、殉葬俑的演變和發(fā)展。宋代以后使用扎紙用品祭靈,扎紙人、紙馬是相當普遍的祭祀活動,遍布全國各民族中,扎紙是綜合塑、扎、繪為一體,是融合各種工藝手段為一體,可稱民間藝術中的一枝奇葩。磁縣地處河北省的最南端,磁……[詳細] |
![]() | 平泉縣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處,距承德市90公里。平泉利發(fā)糖餅廠位是一個由6人組成的個體生產糖餅的作坊。清道光年間,道光皇帝的御廚中有一位面案師傅,創(chuàng)制了一種甜點,獻給道光皇帝,此甜點后被定名為“御膳糖餅”。有一年,這位糖餅師傅跟隨一位大臣私訪路過八溝(今平泉),遇到了早年在御膳房中共事的忘年之交劉主師的傳人,遂將御膳糖餅的制作技藝傳給了劉主師的傳人。從此,“御膳糖餅”的制作技藝在平泉流傳至今。制……[詳細] |
![]() | 遵化鐵畫又稱遵化鐵花,它最初流行于清代宮廷皇室,隨著清東陵的修建開始流入遵化馬蘭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遵化鐵畫,創(chuàng)始人為清朝康熙年間杰出藝人洪日昇。洪日昇原籍浙江紹興,康熙皇帝讓第十四皇子愛新覺羅允禵看守皇陵,洪日昇也被十四阿哥帶到了遵化馬蘭峪,從此定居遵化馬蘭峪。他大膽的融會筆墨藝術于爐錘焊接之中,獨創(chuàng)了名噪一時、被康熙皇帝稱為絕技的鐵畫!扒汕按从小保[詳細] |
![]() | 泥模是供兒童做泥土手工制作的一種工具。把膠泥壓進這些模子,磕出來就會印上與模子相反的圖案,模子上凸起的線條,印成泥模將出現(xiàn)凹陷的線條。泥模產品的形狀為圓形的微型浮雕,直徑大約8—10厘米,厚大約0.5厘米,圖案多為陰刻畫面形象,凹進約0.2厘米。深澤縣一帶的泥模玩具,據考證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民間藝人的世代相傳,形成了深澤縣泥模的個性風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兒童娛樂方式的增……[詳細] |
![]() | 新樂石雕藝術萌生較早,據隋《括地志》太平環(huán)宇記史料記載,黃山出細耎白石可做墓志諸物,故環(huán)山諸村多石工。漢代主要用于建筑業(yè),漢代南北朝時期陵墓興起,墓上刻望柱,神道兩旁石人石獸,碑上刻文字圖案,供桌、上馬石、栓馬樁等。由簡到繁,日趨精美,石雕作品即發(fā)展起來。南北朝的齊魏時代,佛教傳入我國,進一步促進了石雕的發(fā)展。隋朝有石雕安濟橋,從龍的造型,裁長補短,吸收青銅制品的精美,在石頭上表現(xiàn)神龍之矯健神態(tài)![詳細] |
![]() | 高邑縣后哨營貓頭靴,是由人工納縫繡制的一種具有實用性、欣賞性、祈福意義的布藝民間美術制品。屬虎鞋的一個支脈,人們都知道,虎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⑹前佾F之王,虎以威風勇猛而深受人們喜愛。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虎的形象制成各種圖騰,用來賜福避邪,在我國民間流行著制作、穿戴使用虎鞋、虎帽、虎枕的習俗。高邑縣歷史悠久,是漢光武帝劉秀登基的地方,這里民風淳樸,民俗、民藝世代相傳,高邑縣后哨營貓頭……[詳細] |
![]() | 永清古屬燕國所轄,至漢始有人居住,隋定為通澤縣,天寶元年始稱永清。以糊制鴨子燈而聞名的堅固莊村是位于永清東南部的一個自然村,屬后奕鎮(zhèn)管轄,在后奕鎮(zhèn)正南3.5公里處,村落成長方形,主街東西向,有村民100余戶,以張、劉、楊姓居多。糊制鴨子燈、瓜燈等習俗手工藝品在永清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早年流傳較廣,近四十年來堅固莊村數(shù)十戶村民以專攻此技藝聞名。據史所載,明末始,永清當?shù)啬信嗄杲Y婚都在臘月舉行,而婚……[詳細] |
![]() | 固安縣交通便利,文化發(fā)達,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永定河、大清河流經本縣。北部多為沙質蒙金地,樹木繁多,杞柳遍野。自明朝以來,杞柳種植得以大力提倡,同時柳編技藝也迅速興起和日益發(fā)達。據縣志記載,固安柳編起源于明嘉靖43年。固安柳編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清代乾隆皇帝曾詔諭永定河“兩岸堤里近河之堤以及軟灘之上應多種笸籮柳”,其意在防水患,同時也給柳編提供了原料,柳編業(yè)相應得到了更大……[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