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云手長仕門武術(shù)”源于霸縣勝芳鎮(zhèn),由少林長仕和尚把少林武術(shù)與當?shù)厝N融合而成的獨特門派。以“行云手”為標志,以和尚法名命名,稱為“行云手長仕門”(金永一善武社)距今已有730多年歷史。1906年由“行云手長仕門武術(shù)”第二十三代傳承人津門第一代掌門人劉文玉到天津開設分社。民國期間注冊為二十六國術(shù)社,天津第二代掌門人楊芳德解放后曾在天津市紅旗武術(shù)學校授課。該武術(shù)有套路,- ,散手擒拿,心法四部分。套……[詳細] |
![]() | 工藝京劇藝術(shù)人偶由孟憲麟(生于1898清光緒24年)于1910年研創(chuàng),距今已有100余年歷史。孟憲麟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京劇藝術(shù),對京劇各流派的唱腔及人物相當熟悉.很小的時候(約13歲左右)在其父的指導下就制作出了工藝京劇藝術(shù)人偶。孟慶慧(孟憲麟之子)自幼也跟他父親一樣酷愛京劇藝術(shù),在10歲左右時就隨其父學習用各種布料和泥巴等原料創(chuàng)作工藝京劇藝術(shù)人偶,他從事制作工藝京劇藝術(shù)人偶距今也已經(jīng)有近60年的……[詳細] |
![]() | 工藝毛猴產(chǎn)生于清朝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相傳,北京宣武門外“南慶仁堂”藥鋪,當年有一位配藥的小伙計(姓名已不詳),因為白天被賬房先生無端地狠批了一頓而生悶氣,到了晚上小伙計點上燈,開始整理蟬蛻,當看到蟬蛻那尖尖的頭殼,細小的四肢,怎么看怎么像尖嘴猴腮的賬房先生,于是小伙計靈機一動,取來辛荑做身子,又分別截取蟬蛻的頭做腦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個“小東西”便出現(xiàn)了,這就……[詳細] |
![]() | 小關公議高蹺老會,始建于清同治年間(1870年),歷經(jīng)幾代傳承至今已有140余年歷史。小關公議高蹺老會清朝時上過會道,出過皇會,該會為子孫會,是祖輩傳承下來的老會,傳承方式是父傳子、子傳孫至今已傳承到第七代傳人。該會表演形式由行會(踩街)及場地表演兩部分組成,表演是以水滸故事為版本達到感化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十八位演員按照戲劇扮相為準,演出不同的折子戲,會員所表演的搶背、四門叉、過人、蝎子爬、哈蟆蹲……[詳細] |
![]() | 津門重刀36式(天津群英武學社)始建于清末,第一代創(chuàng)始人鄭玉春以弓、刀、石為根基奠定了大刀會的基礎,傳至第二代掌門人譚鶴霖,由他到民國時期再傳承傳至第三代掌門人謝寶椿后“天津群英武學社”在武術(shù)界名聲鵲起。舞大鐵刀據(jù)考證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到清朝年間成為廣受民間喜愛的一項健身活動。明清兩朝把舞大鐵刀、抱石和拉硬弓設為是考取武舉應試的科目,因此成為民間考取功名而流傳的健身(也可作為一……[詳細] |
![]() | 鷹帽子(獵鷹防護罩)在天津的制作工藝,始創(chuàng)于湯八(1868—1950年)、田鳳集(1850—1935年),距今120余年歷史。鷹獵文化在中國據(jù)考證有六千余年歷史,在中國的唐代少數(shù)民族就有將海東青(獵鷹一種)作為名貴貢品進貢給皇帝。隨著時代的變遷,遼國入侵中原游獵民族的鷹獵文化迅速地傳遍了中原大地,到明朝的燕王朱棣遷都北京后,使鷹獵文化在京、津地區(qū)普遍傳播,在這里我們要重點提到天津的三岔河口,三岔河……[詳細] |
![]() | 金獅大轎老會于清朝乾隆年間創(chuàng)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歷史。由東于莊村“李氏”家族立會,金獅大轎老會座落于東于莊13號,金獅大轎老會出會踩街表演時主要有兩項內(nèi)容:一、花會表演花會的文藝表演有演員10人,演出的內(nèi)容包括迎親、搶親、搭救、拜堂及鄉(xiāng)下媽媽探親家等,并用河北秧歌配合表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花會表演形式。演員化妝按京劇扮相,角色有媒婆、小姐、丫鬟、公子、家丁、濟公等。樂隊由7人組成隨隊而行,樂器有嗩……[詳細] |
![]() | 堤頭慶云高蹺老會成立于清順治年間(公元1653年),原名堤頭盛興京秧歌老會,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該會位于堤頭村清善堂公所內(nèi),與堤頭寶郡水會相鄰。該會屬于文高蹺范疇,扮相身段均借鑒京劇表演模式,刻畫人物細膩。由十六名演員組成核心人物,表演劇目多以表現(xiàn)水泊梁山好漢為題材,以“忠、孝、仁、義,漁、樵、耕、讀”為表演的中心內(nèi)容,鑼鼓和節(jié)奏別具一格,并伴有曲牌唱段,堤頭慶云高蹺的高蹺腿子做工考究,雕刻細膩逼……[詳細] |
![]() | 東于莊同樂花鼓老會成立于清咸豐年間,傳承至今已有兩百余年歷史。該會位于東于莊崇善堂公所內(nèi),據(jù)該會98歲老藝人“劉金山”等人回憶,該會早年是由安徽風陽傳至天津。當年,因安徽鬧水災,有安徽“于氏”弟兄倆人逃荒至此,以唱花鼓為生,他們演唱的鳳陽花鼓音樂別致、曲調(diào)優(yōu)揚、雅俗共賞深受百姓喜愛。后來,經(jīng)當?shù)馗簧汤、王、費、周等人倡導,并多方聯(lián)系,發(fā)動居民籌資組建,逐步形成現(xiàn)今的同樂花鼓老會。同樂花鼓老會表演的……[詳細] |
![]() | 趙堡太極拳是我國六大門派太極拳之一,她發(fā)祥于河南省溫縣趙堡鎮(zhèn),素以乾坤正氣和搏擊風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種,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氣”御筆褒揚。歷經(jīng)歲月滄桑,以“硬如鋼,軟如棉,滑如魚,黏如鰾”為重要特征的趙堡太極拳,經(jīng)過拳師們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完善,賦予了趙堡太極拳勇于創(chuàng)新的活的靈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拳宗,特別是清代以來的陳清平、和兆元、和慶喜、鄭悟清、宋蘊華等杰出傳人。20世紀中期,趙堡太極……[詳細] |
![]() |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豐四年(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歷史。當年,宜興埠人溫長勇在省隸武舉大賽中摘取葵丑科武狀元,榮獲頭等侍衛(wèi)封號,可佩刀入宮,曾任山東青州營參將,咸豐皇帝下旨撥款建“狀元及第”,清政府每月發(fā)給俸銀,從此溫家在宜興埠發(fā)跡,并在鎮(zhèn)內(nèi)推動民眾習武。勞作之余在田間地頭、村間空場,都有習武者的身影,后來溫家晚輩敬贈“武魁”大匾一塊懸于溫家正廳。由于鎮(zhèn)內(nèi)民間習武盛行,太祖通背拳第……[詳細] |
![]() | 永長高蹺會建于清朝雍正年間,由赤鹽灘(現(xiàn)東麗區(qū))傳入宜興埠五街(村),由街(村)內(nèi)德高望重者組織,村民自愿加入,非家族性組織。由于當時宜興埠民間花會較多,又多以“永”字打頭起名,故稱永長高蹺會,寓意著永遠長久。此會至今已有270多年,曾參加清末、民初及解放后歷屆民間盛會。永長高蹺繼承和發(fā)揚了北方文蹺的表演風格。永長高蹺出會時,由數(shù)十面刀旗簇擁著兩面門旗,會旗(行稱“后圖”)在后,在門旗的指示下,演……[詳細] |
![]() | 天津大數(shù)子,也有人稱為“時調(diào)大數(shù)子”。因此,提大數(shù)子,就不能不提到天津時調(diào)。天津時調(diào)在清代被稱為時興小曲,后統(tǒng)稱時調(diào)。正式命名為天津時調(diào)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改革“靠山調(diào)”而開始的。但也有專家考證,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灌制的唱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天津時調(diào)”的字樣。天津時調(diào)是天津的地方曲種,產(chǎn)生于清代,已有200余年的歷史。那時,隨著漕運和天津城市的發(fā)展,伴隨著人口流動,各地的民歌小調(diào)也流入……[詳細] |
![]() | 宜興埠誠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0年),正值社會昌盛國泰民安時代,法鼓已從單獨的酬神祭儀中分離出來,逐漸向民間群眾娛樂活動過渡,并走向興盛。古鎮(zhèn)宜興埠建于永樂二十年,與城區(qū)一河之隔,地理位置優(yōu)越。受城內(nèi)媽祖皇會和漕運文化影響,先建藥王廟后建碧霞宮,為誠音法鼓的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法鼓為廟中娘娘出巡時隨駕會,誠音法鼓意為誠音之樂。誠音法鼓使用五種打擊樂器:鼓、鈸、鐃、鐺鐺、镲鉻。鼓是……[詳細] |